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
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1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
學校現有院士20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2人,杰青79人。擁有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管理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入選教育部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醫學人才教育計劃、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計劃,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等國際一流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相關國際認證。
學校獲得“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56項,建有一批有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影響力的科研平臺。學校擁有10家直屬附屬醫院,在2015年最佳醫院排行榜中,有1家進入前10,4家進入前50;2015年最佳專科排名中,共有5個專科連續七年進入排名前5,20個專科進入排名前10。
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而成。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并于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后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博濟醫學堂和格致書院,開啟了中國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的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其后,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并,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后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并入,幾經易名,最后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衛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進一步拓寬了學科結構,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鐘敬文、朱謙之、丁穎、蒲蟄龍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熏陶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杰出人才。
辦學條件和學科優勢
學校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
學校設有人文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人類學系、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外語教學中心、國際交流學院、翻譯學院、旅游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亞太研究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資訊管理系、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地球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海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30個學院和6個直屬系。另設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等5所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附屬專科醫院。
學校現有98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6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及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化學、基礎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截至2008年11月,在校各類學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305人、碩士研究生9786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817人,本科生32020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000多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在校留學生1428人、進修生2300多人。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現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180個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51個學科專業,還有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11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擁有“光電材料與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華南腫瘤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數字家庭”、“眼科學”、“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熱帶病防治研究”、“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等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5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全校共有教職工1266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5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00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2000多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5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19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8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18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藏書529.63萬冊(件),新書刊資料年增長量達8萬余件。學校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接入計算機達5萬余臺,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
辦學特色和培養模式
學校以“善待學生”為辦學的核心理念,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滿足國家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
學校秉承孫中山先生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精神開展本科教育。注重通識教育,注重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倡腳踏實地的學術精神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逐步探索形成了“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教育觀念和“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研究生教育積極推進分類培養,建立多元化培養體系,以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并做出創新性成果的博士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以行業為背景,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學校堅持“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開展以傳承大學文化為主體的多層次素質教育,構建了具有綜合性大學特色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發揮團學組織“一體兩翼”的運作優勢,積極構建高品位、前瞻性、開放式、互動型的校園文化新格局。
學校啟動國際交換生培養計劃,促進學生境外交流,全面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搭建國際化教學平臺,迄今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152所院校建立了校級友好協議合作關系。2005年至2008年,派出交流學生累計超過500名。
學校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ACM國際決賽的銀牌和銅牌,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66人,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66人。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我校一直是中國六所傳統強校之一,共9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繼2002年我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后,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勇奪冠軍;200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中,我校代表隊奪得冠軍;2007年,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
科研實力和社會服務
“十五”以來至2008年,學校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4項,主持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共139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0項;在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教育部重大、重點項目及招標課題87項,2005年至2008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5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53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重點及一般項目91項。"十五"期間全校共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66項,其中,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4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獲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7項(包括2項一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5項。2007年,我校3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并獲得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5項。2008年,我校獲得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0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3項。
學校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堅持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進步,不斷加強從“關鍵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重點突出、優勢互補、良性運作”的產學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來到2008年,學校與廣州、佛山、惠州、肇慶和湛江市等8個市縣建立了校市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共建研究院7個,其它各類研究機構30個,簽定技術合同2060項;主持或參與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戰略聯盟8個,參與了5個產學研結合示范市(區)、8個產學研結合研發基地和5個產學研結合產業化基地的建設,承擔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91項。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學校積極發揮黨和政府的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08年,我校文科橫向課題合計立項1012項。其中:中央部門委托39項;省市部門委托299項;企事業委托160項;政府部門委托457項; 國際合作28項;港澳臺合作23項;外資項目6項。教育部重點基地——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對香港的經濟、政治、社會、泛珠三角、粵港澳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參與制定《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綱要》,參與了商務部實施CEPA的咨詢工作。法學院劉恒教授與廣州市法制辦公室合作完成的《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轉化為國內第一部規范政務公開的地方性法規,于2003年正式生效,產生了較大影響,并獲得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校擁有8間附屬醫院,7個分院,4個校區門診部,8個社區服務中心,5家非直屬附屬醫院和22間教學醫院,構成一個龐大、完善的醫療服務網絡體系。學校創立“大學醫院團隊”新模式,大力 開展醫療資源共享,探索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方法和途徑。專門啟動了旨在提升臨床醫學研究的“5010計劃”,提高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各附屬醫院把做好醫療衛生服務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在國家和地方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學校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
開放辦學與國際合作
中山大學地處我國對外開放門戶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學校開放和務實的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緣文化背景。
自創校之初,學校即秉承開放的辦學宗旨,廣納人才。籌辦國立廣東大學的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位是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實行開放性辦學,辦學伊始便在法國里昂市建立大學海外部。中山大學醫科教育的源頭博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創造了許多中國醫學教育的第一。
進入新世紀以后,學校傳承弘揚“開放務實”的大學文化傳統,開放與改革并舉,提出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謀劃學校事業新的發展。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努力促使國際和港澳臺合作成為學校發展的新的“推進器”、增長點和創新點。
學校實施國際合作戰略伙伴計劃,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占領學科制高點,積極開展國際前沿問題研究和科研攻關。實施國際合作區域項目拓展中心項目,根據我校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建立亞洲區、歐洲區、美大(美洲-大洋洲)區和港澳臺地區等四個項目拓展中心。實施學術骨干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管理干部國際化短期培訓項目,努力建設一支在學術前沿有影響的“大師+創新團隊”的高水平學術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意識、能適應國際合作與交流、具有國際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學,這所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國名校,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正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姿態,向世界先進教育學習。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辦學條件,推進素質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學科布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進一步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社會能力;進一步擴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學校將堅定信念,樹立信心,腳踏實地,不懈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居于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
廣州校區 | |||
中國語言文學系 |
歷史學系
|
哲學系
|
外國語學院
|
管理學院(創業學院)
|
嶺南學院
|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
資訊管理學院
|
傳播與設計學院
|
心理學系
|
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 | 國家保密學院 | |
數學學院 |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 物理學院 |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
|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工學院 | 中山醫學院 | 光華口腔醫學院 | 護理學院 |
藥學院 | 光華口腔醫學院 | 體育部 | 逸仙學院 |
珠海校區 | |||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 歷史系(珠海) | 哲學系(珠海) | 旅游學院 |
國際關系學院 | 國際金融學院 | 國際翻譯學院 | 數學學院(珠海) |
大氣科學學院
|
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
|
海洋科學學院
|
海洋工程學院
|
物理與天文學院
|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
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注 |
---|---|---|---|---|---|
蘇鏘 | 1931年7月 | 主要從事稀土研究 | 1995年 | 化學部 | |
計亮年 | 1934年4月 |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 2003年 | 化學部 | |
曾益新 | 1962年10月 |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
許寧生 | 1957年7月 |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
陳小明 | 1961年10月 |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學部 | |
石鐘慈 | 1933年12月 | 主要從事陣特征值的定位問題、有限元的理論、非協調元的收斂性等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徐至展 | 1938年12月 | 主要從事光學與光子學、激光科學、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等前沿學科領域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黃榮輝 | 1942年8月 | 主要從事大氣動力學研究 | 1991年 | 地學部 | (雙聘) |
孔祥復 | 1942年9月 | 主要從事腫瘤系統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研究 | 1999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鄭度 | 1936年8月 |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 | 1999年 | 地學部 | (雙聘) |
陳新滋 | 1950年10月 |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 | 2001年 | 化學部 | (雙聘) |
中國工程院院士: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注 |
---|---|---|---|---|---|
林浩然 | 1934年11月 | 主要從事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的研究 | 1997年 | 農業學部 | |
孫玉 | 1936年4月 | 主要從事戰略兵器試驗系統及軍事戰略通信系統研制工作 | 1995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雙聘)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 黎孟楓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吳承學 |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 桑兵 |
化學教學團隊 | 陳小明 |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 王金發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 李萍 |
國際金融課程群教學團隊 | 陳平 |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 王庭槐 |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趙虎 |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 馬駿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梁力建 |
截止2013年12月,中山大學有4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博士專業學位,25個碩士專業學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9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于2012年組織開展的第三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
生物學 | 工商管理 |
邏輯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人類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國古代文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基礎數學 | 凝聚態物理 | 無機化學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人文地理學 | 藥理學 |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 | 內科學(腎病) |
神經病學 | 外科學(普外) | 眼科學 | 耳鼻咽喉科學 |
腫瘤學 | 衛生毒理學 | 行政管理 |
中國哲學 | 社會學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光學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病原生物學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材料科學 |
生物與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 植物與動物學 | 計算機科學 |
環境/生態學 | 微生物學 | 農業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
臨床醫學 | 藥理學與毒理學 | 神經與行為科學 | 工程學 |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條? 中山大學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選拔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學校基本概況
第三條? 學校全稱:中山大學
第四條? 學校國標代碼:10558
第五條? 校?? ?址:
廣東省廣州市(廣州校區南校園、北校園、東校園)
廣東省珠海市(珠海校區)
廣東省深圳市(深圳校區)
第六條? 辦學層次: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第七條? 辦學性質:教育部直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第八條? 辦學歷史和戰略目標: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2001年,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成現在的中山大學。學校的戰略目標是建設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第九條? 頒發學歷學位證書:凡具有我校正式學籍的學生,在規定修業期限內,完成規定的課程修讀學分,達到畢業要求者,頒發中山大學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中山大學學位并頒發學位證書。
第三章??? 組織機構
第十條? 中山大學本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是本科生招生工作的議事決策機構,統一領導學校本科生招生工作,討論決定本科招生重大事宜。
第十一條? 我校成立招生委員會,吸納教師、學生及校友代表參加,發揮民主監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第十二條? 我校招生辦公室為學校常設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招生政策和制度,在學校本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學校招生工作的組織實施。
第十三條? 招生辦公室根據需要組建赴各省(區、市)招生宣傳組。招生宣傳組負責協助招生辦公室在各省(區、市)開展招生宣傳、咨詢等工作。
第四章??? 招生計劃
第十四條?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及學校辦學條件,確定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選考科目以及其他要求,由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我校預留計劃不超過招生計劃總數的1%。用以進行生源質量調控及解決同分錄取等問題。
第十六條? 我校以統一代碼(10558)進行招生。
第五章??? 錄取規則
第十七條? 我校根據各省(區、市)生源情況,確定投檔比例。在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按照招生計劃數的105%以內調檔;在實行非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按照招生計劃的120%以內調檔。已投檔至我校的考生,在政治思想考核合格、體檢合格且服從專業調劑的情況下,均不退檔。在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分數清”錄取規則,即分數優先原則且無專業志愿級差。
第十八條? 調檔時認可各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給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但原則上分值累計不得超過20分,且考生的高考投檔成績須不低于生源所在省(區、市)的第一批本科院校錄取控制分數線。
第十九條? 專業錄取原則上以考生實際高考成績為準;實際高考成績相同且招生計劃余額不足時,優先錄取含政策性加分的考生,仍相同則按照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確定的排序細則進行錄取。對于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采用分數級差錄取規則,級差分為2分、1分、1分、1分、1分,即第二志愿減去2分、第三志愿減去3分、第四志愿減去4分、第五志愿減去5分、第六志愿減去6分。
第二十條? 考生所填報的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時,若服從專業調劑,則根據考生成績調劑到其他專業錄取;若不服從專業調劑,作退檔處理。醫學類只錄取填報有該類志愿的考生。護理學專業以提前批或單獨代碼方式錄取,入校后不得轉入其他專業學習。
第二十一條? 在非平行投檔省份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況下,我校接收非第一志愿且須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在平行投檔省份未完成招生計劃時,公開征集,征集仍未完成的計劃,調配到生源充足省(區、市)安排錄取。
第二十二條? 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我校根據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要求確定后執行。
第二十三條? 招生專業不限考生應試外語語種;除外語類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中法合作辦學)專業以外,其他專業主要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安排教學。
第二十四條? 錄取時以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為基本依據。若新生入學后體檢不合格,按照《中山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中有關條例執行。
第二十五條? 民族班學生的招收,從投檔成績不低于我校在該省(區、市)提檔分數線以下40分內的少數民族考生中擇優錄取。
第二十六條? 內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的招生錄取,按照教育部及我校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根據教育部及各省的規定實行單報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錄取分數原則上不得低于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
第二十八條? 自主招生、高校專項(農村學生)、綜合評價錄取、保送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錄取,按教育部及我校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 港澳臺僑聯合招生、澳門保送生、澳門單招、香港單招、香港免試生、臺灣保送生的招生錄取按教育部及我校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條? 新生入學后,按照國家和學校有關規定進行入學資格復查。復查不合格的學生,依據招生工作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 我校按學科門類招生的專業,學生入學后按照所在院系專業培養方案和要求進行專業分流,確定培養專業。
第三十二條? 我校各招生專業報到地點和后續培養地點詳見中山大學本科招生網或致電我校招生辦公室及各院系咨詢。
第三十三條? 學生住宿費、學費的收費標準按照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物價局有關文件執行。
第三十四條? 國家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等助學措施按照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和我校相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 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對招生工作履行職能監督職責,紀檢監察部門履行專責監督職責。中山大學招生工作接受新聞媒體、考生及其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三十六條? 本章程由中山大學本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于4月26日審查通過,適用于中山大學2017年本科生招生工作,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條? 本章程由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解釋。
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
郵編:510275
招生咨詢電話:020-84036491? 傳真:020-84111598
監察處電話:020-84115582
中山大學主頁:www.sysu.edu.cn
中山大學本科招生網:http://admission.sysu.edu.cn